4月2日,纵横策智库与大外交智库联合主办了“新时代的中欧关系”青年论坛活动,本场论坛是纵横策“百年变局下的欧洲战略再定位”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本场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邀请了中国、法国、非洲的优秀青年参与讨论,欧美同学会、中非青年联合会给予了论坛大力支持。论坛由纵横策智库创始人夏国涵主持。
论坛出席人员名单:
- 夏国涵,纵横策智库创始人
- 王盖盖,大外交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
- 付悦娥,中非青年联合会秘书长
- 赵丽莎,欧美同学会
- 陈尚容,清华大学,欧美同学会
- 张弦驰,国家画院,欧美同学会
- 郭海龙,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大外交智库特约研究员
- 孙赫琪,华沙大学-索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塞尔维亚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贝尔格莱德大学访问研究员,大外交智库特约研究员
- 冯文源,伦敦国王学院硕士
- 杜卫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
- 罗潇,中非青年联合会秘书处
- 李想Mutombo Kianga Scheel(刚果金),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博士
- 天赐Donatien Niyonzima (卢旺达),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外文局资深编辑
- 艾俊Elies(法国),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
纵横策智库创始人夏国涵首先解释了举办本次论坛的国际背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意大利总理梅洛妮等欧洲重量级领导人集中访华,可能预示着中欧关系有望从三年疫情的阴霾中走向回暖,因此,主办方希望能够藉由本场论坛了解中欧年轻世代对于当前国际局势、中欧关系、世界格局演变预期等问题的态度观点。
论坛联合主办方、大外交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盖盖致贺词,他表示,大外交智库曾提出一个理念叫做“青年智则国智”,今时今日希望将这个理念的格局加以延申,改为“青年智则世界智”。他希望本场论坛能够带着对于“青年的国际发展如何实践”、“青年外交如何开展”、“青年智库外交如何进行”、“青年智慧的‘智’如何达到”等几个问题的思考展开讨论。
欧美同学会会员、研究员赵丽莎认为,近期一系列欧洲领导人访华的举动短期内将会使中欧关系回暖,但长期来看可能双边关系还是比较脆弱的。中欧关系回暖的原因有三:一是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安全的根本利害冲突,且中国“不针对,不依附,不受限于第三方”的外交态度也较务实;二是疫情后,各层级人员往来恢复是一个缓慢过程,目前在双方高层互访带动下,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均已重启;三是中国对欧态度较友好,一直寻求与欧洲在经济贸易气候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此外,俄乌冲突已对欧洲造成经济、能源、粮食等方面的极大伤害,因此欧洲人想尽快结束战争,希望推动中国介入停战斡旋。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双方在战略、经贸、绿色、数字和人文5个方面都已经建立了高层外交支柱;明年又是中法关系大年,既是中法建交60周年又是巴黎奥运会。所以短期中欧关系回暖是必然的,但长期会保持一个政冷经热的常态,原因是中国很难影响欧洲政治正确的主流话语权。
欧美同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社会大学数字经济博士后陈尚荣就“中法/中欧之间如何从语言、文学等浅层交流向历史、政治等深层交流转变”这一话题展开发言。她认为,在中立性的学术领域推进中欧双边互补性的交流是非常好的加深双边理解和融合的途径,比如在数字经济领域,欧洲有非常优秀的理论建构,而中国有极其丰富的大数据和实践经验,该领域中欧就拥有极强的互补性。
华沙大学-索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塞尔维亚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贝尔格莱德大学访问研究员,大外交智库特约研究员孙赫琪就“中国和欧盟在西巴尔干地区的竞争与合作”话题发言。他认为,西巴尔干地区地缘区位十分重要,是欧盟心脏和后花园,同时受到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影响,对中国而言,该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发展地区。目前看,俄罗斯和美国在西巴尔干地区影响力是逐渐减弱的,中国和欧盟的影响力则逐渐增强。因此,中欧在此地区将呈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由于政治历史、意识形态、舆论负面宣传等原因,加之俄乌冲突使西巴尔干地区国家对俄恐惧加深,倒向支持西方(甚至科索沃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一度传出要加入北约的声音),该地区对中国的战略信任有出现动摇的风险。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充分准备应对多元挑战,提升地区信任度,完善可持续投资机制,并尝试在斡旋俄乌危机和科索沃危机中做出贡献,谨防重演“中国-中东欧17+1”变“14+1”的教训。
伦敦国王学院硕士,大外交智库直邀发言人冯文源从西方“中国学”的方法论角度展开分析,探讨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中国已经在全球社会经济体系中融入了四十年,但有关中国的讨论仍然以一个核心假设为基础,即中国代表着一种外部力量,可能会干扰到事物的“正常”运转。这种将中国视为一个东方化、外部化和独立“他者”的假设最终扭曲了中国和世界的形象。现如今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研究拥有三种主流视角——本质主义(或例外主义),接触主义(或融入主义),和比烂主义(或那又怎么样主义whataboutism)。2022年,中国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中国-全球主义(global China)”视角的热潮,它突破了传统视角中将中国“他者化”的局限性,以一种全球化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思考中国与世界的新的理论模式。他认为,中国如果想在世界上争夺国际话语权,那么就非常需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既基于传统文化,又要立足全球视角来解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博士李想(Mutombo Kianga Scheel)就非洲和欧洲关系主题展开论述。李想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欧洲对非洲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溯源——18、19世纪以来的奴隶贸易和欧洲航海探险;19世纪至一战结束时期欧洲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狂潮;直至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才开始去殖民化,但至今仍在与欧洲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作斗争。接下来,李想分别从军事、政治、经贸、科技创新等领域解释了欧洲与非洲的多重联系。最后,他指出,目前在非洲,欧非关系以反法情绪为特点(刚果民主共和国、马里、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该运动主要由占非洲总人口77%的年轻人推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2021年法国-非洲青年峰会(France-Africa Youth Summit)上法国总统马克龙被非洲青年代表狂怼的名场面(下图)。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大外交智库特约研究员郭海龙以“试论欧盟实现战略自主过程中当前的自治领状态”为题展开论述。他认为,自新世纪以来,战略自主逐渐成为欧盟的长期诉求,即通过外交和防务一体化追求世界一级的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的欧盟战略自主却呈现出“自治领状态”,表现在,欧盟在经济、货币、劳工标准、人员往来、司法、环保等内政领域一体化比较顺利,而在外交和防务一体化方面举步维艰,与当年英国的自治领类似,故而称之为“自治领状态”。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美国层面,其领导的北约对欧洲防务的主导使欧盟战略自主难以实现,俄乌战争重新激活了北约,重新绑定欧洲安全;二是成员国层面,很多中东欧国家不愿意向欧盟大幅度让渡防务和外交主权,在面对俄罗斯威胁的时候,更愿意依附美国,导致欧盟各成员国外交和防务各自为政;三是欧盟机制层面面临“民主赤字”,即欧盟权力中心并非直接来自欧洲议会,而是需要协调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盟外长理事会会和欧盟对外行动署等五方力量,导致政出多门,有民主没集中。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法国留学生艾俊Elies认为,由西方主流媒体宣传的原因,致使很多欧洲人谈起中国的第一印象总是负面的,相比而言,欧洲人对日韩的印象要正面很多,这也给很多大型国际跨国公司造成了不少实际困扰,所以中国在塑造软实力方面仍任重道远。但根据一份法国机构的民调数据显示,18-33岁的法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态度相较年长世代反而更加正面,他们认为北京看起来非常现代化。此外,欧洲已经是一个严重老龄的社会,且丢掉了很多制造业产业,以法国为例,除了并非全部控股的空客以外,拿得出手的就是旅游、LV、红酒、香奈儿……这些看似光鲜的产业实际上却很“虚”,总统马克龙还曾亲自主导卖掉了阿尔斯通的核心业务(参考《美国陷阱》);反观东亚,我们看到的却是华为、阿里巴巴、三星这些世界级企业……甚至比亚迪都已经开始在欧洲电车市场与德国车竞争了。另一方面,欧洲之所以关心台湾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台湾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东亚的重要通商航道,害怕一旦有战事会受到极大影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杜卫华就“德国汉学研究是否忽视了对中国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话题发表了看法。杜教授认为,虽然德国是一个欧洲大国,但德国汉学研究目前是一个非常小的学科,即德国对华研究更多不是为了了解、认识中国,而是围绕建构德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服务的。换言之,并不符合中国的期待。德国理想主义精英知识群体,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他们都只是试图将关于中国的论述偏执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认为中国社会是一种“木乃伊社会”,即是静态的、不进步的,显然这并不符合中国的期待。当前,德国对华关系可能正走向一个新的转折期:虽然朔尔茨总理试图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但外长贝尔伯克对中国却充满了各种偏见,符合刚才提到的“理想主义偏执”,他们在外交事务中更加关注是自己理念的或者自己价值观的一种推行。随着俄乌冲突进行,朔尔茨对华态度慢慢趋近贝尔伯克,倾向压制和对抗态度,所以我对近期德中关系并不乐观。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外文局资深编辑天赐(Donatien Niyonzima)就“欧非和中非关系的联系:青年命运共同体(Youth and Shared Future)”话题展开论述。他认为,近年来,欧洲、非洲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地区的青年将在塑造“青年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所谓“青年命运共同体”,即欧洲、非洲和中国的青年通过合作、创新和包容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接下来,他分别从贸易、投资(教育、基建、技术)、包容性、创新、环保等方面做出阐释。天赐认为,欧洲和非洲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近年来则更加公平。欧洲国家虽然仍是非洲最大的投资者之一,然而近年来,中国已崛起为非洲另一个大投资者,涉足领域涵盖能源、采矿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虽然成效显著,但也招致某些批评。所以,中国和非洲的年轻人必须合作,促进可持续和公平的投资。
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画院的张弦驰通过分享她在法国学习工作时经历的几个代表性事件,见微知著地感知到中法关系这些年的跌宕起伏,也形象诠释了一个“认知鸿沟”和“认知迟滞”问题,即外国对本国的认识可能与现实相差几十年。首先是2004年,适逢中法建交40周年庆,也是“中法关系之春”,但即使那时,也会有法国老太太关切地询问中国留学生“在中国能不能吃到牛奶面包”这种问题。紧接着的2008年,巴黎掀起了大规模抵制北京奥运的抗议活动,这大大震撼了在法中国人群体,当然很多爱国学生也组织了声援奥运的对冲活动。2010年后,随着中国留学生大批涌入法国,上述“认知鸿沟”确实得到了很大改善。后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通过举行曲艺节、美食节、音乐节、法国中国电影节等文化艺术活动,对法国人了解中国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比如2014年引进《北京爱情故事》进法国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张弦驰认为,艺术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中法人文交流的方式,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的基础就是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再到群体与群体关系,最终上升到国家间关系的。
上一条:《百年变局下的欧洲战略再定位系列论坛》第一场国际形势报告会
下一条:没有啦! |
返回列表 |
友情链接 :
版权所有 : 纵横策(天津)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云鼎大数据